登录 | 注册
中华吉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吉氏论坛 >> >> 浏览主题 版主
 
 吉氏族谱   吉氏商贸   吉氏新闻   吉氏源流   吉氏分布   吉氏人物   吉氏音像   吉氏文化  全部分类
  主 题: 历史上吉氏族人的迁徙 已阅:9044 / 回复:17(楼主)

历史上吉氏族人的迁徙

    一、汉唐时期的吉氏三郡望

    汉唐时期,陕西、河南、山西是吉氏族人的主要聚居地,并产生了陕西冯翊郡、河南洛阳郡(汉代时称河南郡)、山西平阳郡等吉氏郡望。现将这三个吉氏郡望简介如下:
    1、陕西冯翊郡
    自从西周末兮甲吉甫的长子伯奇公开基陕西冯翊、并以其父之字“吉”为氏后,其后裔遵循祖德,立足冯翊,绳绳继继,蕃衍昌盛,形成了中华冯翊吉氏。到了汉代时,冯翊吉氏中出了很多知名人士,冯翊郡也因此而成为著名的吉氏郡望;到了唐代时,在冯翊五大姓“吉、郭、盖、雷、党”中,“吉姓”居首位,故冯翊吉氏宗祠有堂联云:“黄帝子孙,清风世泽,越五千年,源远流长传四海;伯奇后裔,冯翊根基,衍百余世,叶茂花繁耀九州。”
    2、河南洛阳郡
    在汉唐时期,除了陕西外,河南也是吉氏族人的主要聚居地区,因此一些谱牒文献也将河南洛阳(汉代时称河南郡)列为吉氏的郡望。在官修谱牒《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就列出了唐周宰相吉顼及其洛阳吉氏家族的三代世系。
    3、山西平阳郡
    山西吉县是古代中华吉氏的发源地之一,在汉唐时期,山西平阳郡(今山西临汾、洪洞、霍县、汾西一带)也是吉氏的郡望。据《杜诗镜铨》、《封演见闻记》所记,唐初道士吉善行是晋州(唐天宝、至德时改晋州为平阳郡)大通堡人,唐武德三年(620)四月时,唐高祖李渊授吉善行为朝散大夫,并立庙于羊角山,命其主持宗祠祭祀。此外,吉氏大宗三十八世祖东汉吉茂公曾任山西临汾令,四十三世祖东晋轻车将军吉挹公曾任晋昌(今山西定襄)太守等。

    二、五代宋元时期吉氏族人的迁徙情况

    按赣粤湘冯翊堂《吉氏族谱》记载,唐“大历十才”的吉中孚公,在其致仕(退休)后归隐于江西鄱阳(今波阳),到了五代宋元时,其后裔就聚居在江西庐陵(今吉安)、琴江(今石城)等地蕃衍生息。按湖南浏阳《吉暨族谱》记载,其一世祖吉太宝公(冯翊吉氏第67世)的先人,五代时就居住在江西庐陵(今吉安)。按湖南安化、临澧、重庆潼南、合川等地《吉氏族谱》记载,元末时,其一世祖吉昆元公(冯翊吉氏第86世)因战乱而迁徙,并安家在豫章(今江西南昌)。由此可见,在五代宋元时期,江西也已成为吉氏族人的聚居地了。
    在五代宋元时期,中原大地战乱频仍,随之也带来了中华吉氏族人的迁徙,总的方向是由中西部地区向东南方迁徙,东到沿海的“鲁苏浙闽”、最南的抵达海南岛。现将这一时期吉氏族人的迁徙情况简介如下:
    1、五代后唐时有江西吉氏族人迁湖南浏阳
    据湖南浏阳《吉暨族谱》记载,五代后唐同光二年(924)时,江西庐陵(今吉安)的一支吉氏迁居湖南浏阳,其始迁祖为吉太宝,其后裔蕃衍生息形成浏阳吉氏,奉太宝公为一世祖。现浏阳塘泉、洞溪一带,居住着吉(暨)氏族人约两万余人。
    2、北宋末有山西吉氏族人迁江苏丹阳、镇江、苏州
    据江苏丹阳、镇江《云阳吉氏家乘》记载,北宋靖康年(1126年),为避战乱(宋金之战),山西汾州(今汾西一带)吉氏族人中有吉福一与其两个从弟吉福乾、吉福□一起,从山西迁徙江南。福一公南渡后占籍江苏丹阳,其后代形成丹阳吉氏,奉福一公为一世祖(冯翊吉氏第79世)。福乾公南渡后定居于江苏镇江,占籍丹徒,其后代形成镇江吉氏,奉福乾公为一世祖(冯翊吉氏第79世)。福□公(冯翊吉氏第79世)南渡后落籍于江苏苏州,其后代形成苏州吉氏。清乾隆年间,江苏丹阳与镇江两支吉氏联宗,合称“云阳吉氏”。
    3、南宋时有吉中孚公后裔自江西迁广东五华、和平
    据广东长乐、永安《吉氏族谱》记载,吉中孚公的后裔吉子成(冯翊吉氏第82世),于南宋孝宗年间(1163—1188)带领吉氏族人自江西庐陵(今吉安)南迁,翻越九莲山到达广东北部,定居于广东东江上游嘉应州的长乐县(今五华);而吉中孚公的另一个后裔吉仕成(冯翊吉氏第82世),则于南宋时自江西庐陵(吉安)迁广东和平县。
    4、南宋末河南洛阳吉氏族人迁福建邵武,元代时其后裔迁福建建宁、广东惠州
    据福建绥南(今建宁)《吉氏家谱》记载,其一世祖为吉和全(冯翊吉氏第83世),和全公的先祖至宋代起就居家于河南洛阳。和全公号澹庵,博学多能,由贡生始任山西临晋县(今临猗)左堂,后升湖广公安县(今湖北公安)正堂,再摄武昌府(今武汉)左堂。南宋德祐初(1275)元兵侵宋,诏谕天下勤王,文信国公(文天祥)奉诏入卫,得知和全公才智武勇超凡,奏辟为随军忝军,提兵临安(今杭州);端宗立(1276),和全公随文丞相至福州,收兵入汀州(今福建长汀),元将李怛兵卒至,文天祥于空坑被执,和全公居后得脱,遂归邵武(福建),寓禾坪,见山水秀丽,遂安家于此。和全公的后裔在元代时又有迁福建绥南(建宁)、广东惠州等地的。
    5、元末有山西吉氏族人迁江西南昌、江苏苏州
    据湖南临澧、安化、重庆合川、潼南等地《吉氏族谱》记载,其始祖为吉昆元(冯翊吉氏第86世)。昆元公祖籍山西平阳(今临汾一带),元文宗时(1329—1332)从军,备员总戎,出镇吴省(江苏苏州);至元之季(1335—1340),因乱遂安家豫章(今江西南昌)铁树宫旁。明洪武年间,其从弟昌元公任大明监察御史,以书招昆元公出仕,被婉言谢绝。
    据明正德《琼台志》、明万历《儋州志》、清海南崖州吉大文《吉氏谱考》记载,吉昌是山西北庭(廷)人,元忠臣大夫吉星之子,孝行著闻,见重于时;明洪武年间入尚宝司,拜监察御史,继迁山东按察副使;永乐中以谤累,谪置儋耳军(今海南儋县西北)。据民国湖南临澧、江苏金湖《吉氏家乘》记载,吉昌初名吉昌元,是昆元公的从弟,元代时随其父吉星(字新济)自山西迁居江苏苏州,明初时改名为吉昌。江苏金湖吉氏奉吉昌公为一世祖(冯翊吉氏第86世)。
    6、元末有河南洛阳吉氏族人迁江苏金坛
据明代李昌祺《剪灯余话•两川都辖院志》记载:元代之时,河南洛阳吉氏中有个叫吉复卿(冯翊吉氏第86世)的族人,是唐代户部郎中兼礼二部侍郎吉温(冯翊吉氏第60世)的后代。吉复卿于元末时补缺,授任润州(今江苏镇江)金坛县尉,遂迁居于江苏金坛安家。后来,他经商致富,财产雄居乡里,人称“吉半州”。到明洪武二年(1369)时吉复卿无疾而终,享年八十一岁,其子孙世居金坛。


作者:吉家林 (2007/7/28 16:06:23)   回复此贴
  回复:历史上吉氏族人迁徙路线图(五张图) 第 7 楼


   (2)明永乐年间的迁徙
    河北冀州→山东章丘
    明永乐二年(1404),河北冀州吉纪公(章丘吉氏始迁祖、冯翊吉氏第88世)奉敕,从冀州迁徙至山东章丘城北清平乡十一图六甲逯家庄(后更名为“吉家庄”),其孙吉华(字子清)分迁至章丘城南明秀乡夏庄。今章丘吉家庄、夏庄吉氏均奉纪公为一世祖。
    江西豫章→湖南沅陵、辰溆、安化、常德、湖北武汉
    按湖南安化梦鹿堂、重庆合川《吉氏族谱》记载,明永乐二年(1404),江西豫章昆元公之子吉忠善由豫章(今江西南昌)迁居湖南辰溆(今溆浦)。忠善公之子吉从明(安化吉氏始迁祖、冯翊吉氏第88世),从辰溆迁居安化杨柳溪。从明公之长子吉天衢从安化杨柳溪迁本县长田三都唐家灌(今安化县杨林乡唐家观),从明公之次子吉天然(冯翊吉氏第89世)则从安化杨柳溪返迁辰溆。今安化唐家观、东坪、榨溪等地有吉氏族人近万人,奉从明公为一世祖。
    按湖南沅陵、溆浦渡口《吉氏族谱》记载,明永乐年间,江西豫章元昆(即昆元)公之子吉善求在湖南辰州府(今沅陵)为官,遂从豫章(今江西南昌)迁居沅陵(现沅陵有吉氏族人约一千人)。善求公生子吉从贵,从贵公生四子:吉天然(冯翊吉氏第89世)、吉天美(迁湖南常德黄金阁)、吉天军(迁湖北武汉)、吉天慧(返迁江西);天然公生三子:吉承一(居马底驿、荔枝溪)、吉承二(迁溆浦渡口)、吉承三(迁泸溪浦市)。  
    江西豫章→湖南岳州、浏阳、临澧
    按湖南临澧《吉氏族谱》记载,元末时,江西豫章(今南昌)昆元公有四子:长子吉求善,字世美,明初时任湖广都司,其后裔迁居湖南岳州(今岳阳)文昌门,形成岳阳吉氏;次子吉永善,字文源,明初授杭州镇抚,后籍吉安府(今江西吉安),其后裔迁居湖南浏阳,形成浏阳吉氏;三子吉忠善,字彦卿,原镇守庄浪卫所,陛任千户,后徙溆浦,生子吉从明,于明永乐二年(1404)由溆浦迁安化,形成安化吉氏;四子吉信善,号广,明洪武二年(1369)春任永定卫(今湖南张家界)指挥同知,洪武九年(1376)冬升任都指挥使,其后裔占籍湖南临澧等处,形成临澧吉氏。
    江苏常州→武进梧冈、江阴桃花港
    明永乐四年(1406年),在吉衍公(常州吉氏始迁祖、冯翊吉氏第79世)的后裔中:有吉信公(武进梧冈吉氏始迁祖、冯翊吉氏第87世)与其子吉鸿(冯翊吉氏第88世)一起,从江苏常州迁城东武进(今常州市武进区)三河口梧冈吉家头;还有吉智公(江阴桃花港吉氏始迁祖、冯翊吉氏第87世),从江苏常州迁江阴桃花港(现名吉家旦)。
    江苏宝应→河北定州、广东连州
    江苏宝应黄城沟吉氏始迁祖吉德贵(福四)公有两个孙子吉善一、吉善二,分别迁徙河北、广东。其中:善一公(定州吉氏始迁祖、冯翊吉氏第88世)因远出经商,自安宜(江苏宝应)迁居真定府定州(今河北定县)麻柳村(离州二十里),其后代人丁旺盛,到清顺治年间,善一公的裔孙吉天禄朝南海时曾回宝应,并寻至后庄拜奠祖墓。善二公(连州吉氏始迁祖、冯翊吉氏第88世)因贸易,自安宜(江苏宝应)迁居连州(今广东连县),终未回籍。
    江苏泰州→天津
    在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时,有吉氏族人从江苏泰州迁徙至天津。(吉氏族人留言)
    (3)明正德年间的迁徙
    湖南辰溆→贵州龙泉
    按重庆合川《吉氏族谱》记载,明正德初年(约1506),湖南辰溆吉天然公(冯翊吉氏第89世)的裔孙吉舟(龙泉吉氏始迁祖、冯翊吉氏第93世),由湖南辰溆(今沅陵、溆浦)出授贵州都指挥,后携家眷迁居贵州龙泉。
    (4)明嘉靖年间的迁徙
    江苏宝应→金湖、盱眙、洪泽、安徽天长
    明嘉靖年间(1522—1566),江苏宝应吉德贵(福四)公有裔孙吉鸢、吉鹏(金湖吉氏始迁祖、冯翊吉氏第92世),兄弟二人一起从安宜(今江苏宝应)迁居黎城(今江苏金湖)丁宁庄。丁宁吉氏的后裔大多定居金湖,也有迁盱眙、洪泽、宝应和安徽天长的,形成吉氏金湖丁宁世泽,迄今衍生18世,有族人近万人。
    江苏江阴桃花港→江阴塘南、华塘
    明嘉靖年间(1522—1566),江苏江阴桃花港吉智公有裔孙吉熠、吉燿(塘南、华塘吉氏始迁祖、冯翊吉氏第93世),吉熠公从桃花港迁塘南(今属无锡),吉燿公则从桃花港迁华塘(今江阴青阳镇),其后裔形成江阴塘南和华塘两支吉氏。
    广东长乐→江西赣南
    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6),广东长乐子成公的裔孙吉大谟(赣南吉氏始迁祖、冯翊吉氏第89世),率领子侄多人,从嘉应州长乐县(今五华),迁居赣南的上犹、南康、崇义等地,形成江西赣南吉氏。其部分后裔在清乾隆年间再迁湖南、湖北、广西、四川等地。
    江苏海州→山东诸城
    据清道光《诸城县续志•疆域》记载,明嘉靖年间(1522—1566),有江苏海洲(今属连云港市)吉氏族人从海洲迁徙至山东诸城荷花湾(现诸城城关镇白马社村)。
    福建建宁→江西宁都
    明嘉靖年间(1522—1566),福建绥南吉子通公裔孙吉德绍(宁都吉氏始迁祖、冯翊吉氏第90世),携其子吉世泰、吉世佑从绥南(今建宁)迁居江西宁都固厚湖田村,其后裔形成宁都吉氏。

作者:吉家林 (2007/8/13 22:36:41)   回复此贴
  回复:历史上吉氏族人迁徙路线图(五张图) 第 8 楼


   (5)明隆庆年间的迁徙
    江西琴江→广东永安
    南宋时,中孚公裔孙仕兴公(冯翊吉氏第82世)的两个儿子吉保子、吉伯英定居在江西琴江(石城)。到了明隆庆二年(1568),其后裔从琴江迁徙至广东永安(今紫金)龙窝,形成永安龙窝吉氏。
    (6)明万历年间的迁徙
    福建绥南→江西石城
    明万历六年(1578),福建绥南子通公裔孙九世祖吉世祥、吉世兰(石城吉氏始迁祖、冯翊吉氏第91世),从福建绥南(今建宁)迁居江西石城高田,到清康熙时又迁至石城观下睦富窑上,形成石城睦富吉氏。
    江苏丹阳→江宁
    明万历年间(1573—1619),江苏丹阳吉士鳌(原名吉兆来,丹阳吉氏13氏、冯翊吉氏第91世),从丹阳迁居江宁(今南京),其后裔形成丹阳吉氏江宁分支。
    (7)明崇祯年间的迁徙
    贵州龙泉→遵义
    明崇祯初年(约1628),贵州龙泉吉舟公的曾孙(遵义吉氏始迁祖、冯翊吉氏第93世)吉明政,由龙泉迁贵州遵义。明政公生六子:吉文斗、吉文仲、吉文举、吉文焕、吉文耀、吉文鼎。
    广东长乐→广西宾阳
    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广东长乐子成公的裔孙吉义(又名吉彰,宾阳吉氏始迁祖、冯翊吉氏第92世),从广东嘉应州长乐县(今五华县)迁徙至广西桂林府宾阳县,其后裔定居于该县王灵、三拱等地,与胡氏结为异姓兄弟,与当地周姓结为世亲友好,至今已历16世、400余年。
    广东长乐→永安
    明末时,广东长乐子成公的裔孙吉仕明(原名吉仕民,冯翊吉氏第93世)与其叔吉全公一起,从广东嘉应州长乐(今五华)迁居广东永安(今紫金)黄塘,参与抗清失败后隐居永安县西南岩洞(后人称之为“吉田坑”)垦荒种植,后定居于下石枫树下。清兵入关后立志“反清复明”,故改名为“仕明”,逝世后子孙为其在枫树下立祠,祠内高悬“日月重光”之匾。
    广东永安龙窝→山竹沥
    明末时,广东永安龙窝的吉景明公(冯翊吉氏第93世)从龙窝迁至山竹沥,其后裔形成永安山竹沥吉氏。
    (8)明代无具体年代的迁徙
    广东长乐→四川绵竹
    明代时,广东长乐子成公的裔孙吉正贤(绵竹吉氏始迁祖、冯翊吉氏第89世),携其子吉应秀自广东长乐(五华)迁四川绵竹。
    广东长乐→博罗、龙川、惠州、海丰、湖南浏阳、四川、江西上犹、崇义、宜春、南康
    广东→山东临清
    据山东临清《吉氏族谱》序记载,明代时,广东有吉良甫公授任山东临清州总镇,遂从广东迁居临清,落户于新城香巷街,立茔于城西刚家楼。其后子孙蕃衍,形成临清吉氏,迄今已传十余世。

    综上所述,明代吉氏族人的迁徙面广量大、十分繁杂,这与整个明代移民的历史背景是吻合的。明末郑成功曾率福建等地军民入台湾,至于其中有无吉氏族人,由于没有收集到相关资料,故而未作表述。


作者:吉家林 (2007/8/15 21:55:02)   回复此贴
  回复:历史上吉氏族人迁徙路线图(五张图) 第 9 楼


    四、清代吉氏族人的迁徙情况

    1、清初因“湖广填四川”而迁徙的吉氏族人
     明末清初,由于战乱、瘟疫、天灾的接踵而至,四川境内人口锐减,全省只剩下9万多人,以致昔日的天府之国大片耕地荒芜,到处满目疮痍。清王朝为了解决四川劳动力和农业生产问题,于康熙三十三年下诏“招民填川、移民垦荒”,从湖广等十余省大举移民到四川定居,其中移民最多的是湖北、湖南两省,这就是历史上的“湖广填四川”。“湖广填四川”的时间持续了一百多年,入川人数有一百多万,其中湖北、湖南两省就占了一大半,而湖北又数麻城孝感的移民为最。现将因“湖广填四川”而迁徙的吉氏族人介绍如下:
    (1)湖南安化→四川蓬溪、三台、遂宁、西充、南部
    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湖南安化从明公的裔孙吉显文(蓬溪吉氏始迁祖、冯翊吉氏第98世),率全家从湖广长沙府安化县东坪乡十三都三甲迁徙至四川蓬溪县葺山乡玉溪口青石坝小沟(今在重庆市潼南县境),后于雍正三年(1725)迁至潼川府三台县危月乡踏水桥横沟(今吉家沟)。显文公的后裔分居四川三台、遂宁、西充、南部等地,均奉显文公为入川始迁祖。
    (2)湖北麻城孝感→四川丹棱
    因“湖广填四川”,清代初年时,湖北麻城县孝感乡有吉氏族人迁徙至四川丹棱,其后裔形成丹棱吉氏。丹棱吉氏的吉凤鸣、吉凤燕兄弟二人“分派”,各自制定了“派序”,其中,凤鸣公一支的“派序”为“孝应凤登文,啟万永忠廷,国仕天朝锡,瑞明思召珍”;凤燕公一支的“派序”为“孝应凤登文,啟万永忠廷,国安今朝瑞,家祥听书声”。(吉桥提供资料)
    (3)湖南→四川德阳
    “湖广填四川”时,湖南有吉氏族人迁徙至四川德阳。(吉庆贵留言)
    (4)江西赣南→四川
    清乾隆八年(1743),朝廷征召湖广和江西百姓迁居四川,江西有中孚公后裔吉兆盛者,与其四个儿子吉在谟、吉在训、吉在谋、吉在诚一起,从赣南迁徙四川,兆盛公不幸途中病故,四个儿子则历经辛苦终于抵达四川。
    (5)广东永安→贵州→四川安岳
    中孚公后裔吉世炳原居住于广东惠州府永安县彭坊榕树凹,后迁贵州。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世炳公的四个儿子吉公碘、吉公璥、吉公嵘、吉公璁,从贵州迁徙至四川潼川府安岳县(今潼南县)同化乡太平场,后又发展到安岳玉皇庙瓦窑沟芋立业,子孙繁盛。
    (6)贵州遵义→四川巴县、合州、定远、邻水
    清康熙年间,贵州遵义明政公(冯翊吉氏第96世)的六个儿子均从遵义迁徙至四川各地。长子吉文斗迁四川巴县(今重庆市巴南区),次子吉文仲与三子吉文举同迁四川重庆府合州(今重庆市合川区),四子吉文焕与五子吉文耀同迁四川定远县(今重庆市垫江县),六子吉文鼎迁四川邻水县。
    (7)贵州遵义→四川内江
    四川内江天民公的后裔吉世显(冯翊吉氏第98世),明末时被张献忠部裹协到贵州遵义。清康熙二年(1663)时,世显公又从遵义返迁至四川内江。今四川内江吉氏奉世显公为一世祖。

    2、清“康雍乾”及其后因“闯关东”而迁徙东北的吉氏族人
    在清代“康雍乾”年间及其后,“冀鲁豫”等地有一些民众因“闯关东”而迁徙至东北,其中就有吉氏族人。现将一些相关情况简介如下:
    山东省莱州府潍县西夏密庄的一些吉氏族人因“闯关东”而迁徙至辽宁,其后裔居住在辽宁铁岭的宋家泡和泉庄、大连的三十里铺、昌图的十八家子乡等地。吉健彪、吉东辉、吉宗兴等宗亲在网上留言时也说,祖籍为山东潍县,因“闯关东”而入辽的。
    吉林大安市吉氏新修《吉氏支谱》中记载,大安吉氏族人的祖籍是山东潍坊昌邑,后因“闯关东”而迁徙至吉林大安,其后裔现已遍及东北三省,包括:吉林省的大安、长春、德惠、辽源、浑江(白山)、永吉,辽宁省的沈阳、锦州,黑龙江省的绥化、哈尔滨等地。
祖籍河北天津吉家村的吉氏族人,曾因“闯关东”而迁徙至辽宁沈阳。(jiyanga留言)
    吉峰宗亲在网上留言说,其祖籍河南,祖上因逃荒而“闯关东”,先去的辽宁,后又到了黑龙江。可惜的是老家谱在逃荒的路上丢失了,现仍在继续寻找。


作者:222.92.189.* (2007/8/18 18:29:20)   回复此贴
  回复:历史上吉氏族人迁徙路线图(五张图) 第 10 楼


    3、清代其他吉氏族人的迁徙
    (1)清顺治年间的迁徙
    清顺治年间(1644—1661),有吉氏族人迁徙至山东郯城,其定居地即称为“吉庄”。现吉庄有居民200多户、800多人。
    (2)清康熙年间的迁徙
    陕西洋县→贵州盘县
    明末忠烈吉孔嘉(陕西洋县人)之事迹载入《明史》。孔嘉公的次子吉允迪(冯翊吉氏第94世)于清顺治六年(1649)中进士(3甲135名),官至云南屯田道、布政司参议,康熙四年(1665)任贵州学政。允迪公致仕后朝廷赐其一块封地,在贵州盘县北里(普安州军民府),遂于康熙末年迁家于封地中部的屯山(原名顾官屯)。允迪公之子吉贵台又迁居于屯山附近的老娃塘,其后裔形成盘县老娃塘吉氏,奉贵台公为一世祖。
    (3)清乾隆年间的迁徙
    广东永安→香山、广西岑溪(兴业、贵县)
    清乾隆年间,广东永安(今紫金)山竹沥景明公之孙吉定周、吉开荣兄弟(冯翊吉氏第95世)均从山竹沥迁徙出去。定周(又名鼎周)公迁居广东香山(今中山)板芙镇深湾孖龙村,其后裔在中山落地生根,并发展至珠海、澳门等地和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开荣公迁居广西岑溪,后再迁兴业、贵县。
    广东永安→广西贵县、桂平、玉林
    清乾隆年间,中孚公的后裔、广东永安(今紫金)的吉绍扬、吉绍宽、吉绍聪兄弟,均迁广西贵县、桂平、玉林等地,木格、桥圩、沙子岭、通曹、班凤、古城等为其后裔的定居点。
    江西宁都→万载、广信
    清乾隆末年,江西宁都德绍公(冯翊吉氏第90世)的裔孙十三世祖吉斯良、吉斯连、吉斯能(冯翊吉氏第95世)等均迁离宁都。斯良、斯连二公迁居江西宜春地区的万载县,斯能公迁居江西广信府(今江西省上饶市贵溪以东信江流域地区)。
    江苏镇江→安徽天长
    清乾隆年间,江苏镇江福乾公的裔孙吉世禄(丹阳镇江支吉氏17世、冯翊吉氏第95世),自江苏丹徒迁居安徽天长,其后裔形成丹阳镇江支天长分支吉氏。
    (4)清嘉道年间的迁徙
    福建绥南→浙江江山
    清代嘉庆、道光年间,福建绥南(今建宁)子通公(冯翊吉氏第85世)的裔孙十四世祖吉孟云(冯翊吉氏第96世),举家从绥南迁徙至浙江衢州府江山县西乡王庄坳头东塘乌(今江山市坛石镇鳌头村东塘坞)。其后裔形成江山鳌头塘坞吉氏,后有部分族人又从东塘坞迁至坛石镇占村。
    山西→江苏南京
    清道光年间,山西有吉氏族人迁徙到江苏南京,世居南京黑簪巷(6号),开设了“吉公兴”绸缎庄,其后裔吉干臣善织云锦。
    (5)清咸同年间的迁徙
    江苏镇江→苏北东台、兴化
    清咸丰、同治年间,因清军与太平军在江苏镇江一带展开拉锯式的激战,镇江丹徒福乾公的裔孙吉森、吉棣、吉兆鳌等因避战乱,均从镇江迁徙苏北。吉森与吉棣兄弟二人,于咸丰三年(1853)举家迁徙至苏北东台,其后裔形成丹阳镇江支东台分支吉氏。兆鳌公则于咸丰年间迁徙苏北兴化,其后裔形成丹阳镇江支兴化分支吉氏。
    广东长乐→博罗、龙川、惠州、海丰、湖南浏阳、四川、江西上犹、崇义、宜春、南康
    据康犹湘余遂宜崇信联修冯翊堂《吉氏宗谱》记载,有中孚公的后裔吉茂(字符盛)居广东长乐(今五华),茂公为人好礼义,善诗赋,享年八十有三,奉诏授冠带,其子孙繁盛,人文蔚起。茂公生八子:祖、祐、祯、祥、福、禄、礽、祺,分成八支吉氏,因太平天国军之战而迁徙江西、广东、湖南(四川)各地。具体情况如下:
    ①祖公支主要居住在广东五华城内外;②祐公支迁湖南浏阳,后又有子孙迁四川;③祯公支后裔主要迁徙至江西上犹丫子口及崇义、宜春等地;④祥公支迁广东博罗柏圩布狗岭;⑤福公支未详考;⑥禄公支居广东五华山下,其后裔伸公迁至龙川天阳墟;⑦礽公支居广东五华桂子岭、塔岗下、火路岭,其后裔中有吉万成迁徙至江西上犹、吉万昌迁徙至江西南康赤土石子濑,万昌公之子吉逢兴又迁大塘下、吉逢庆迁枫树下、吉逢禧迁仙园里、稍江坝;⑧祺公支主要迁居广东惠州归善、海丰等地。现江西的吉氏族人主要居住在上饶、赣州、大余一带。
    (6)清代末年的迁徙
    福建绥南→南平
    清代末年,福建绥南(今建宁)子通公的裔孙十七世祖吉政乞(冯翊吉氏第99世),从绥南迁徙至福建延平府南平县(今南平市)大王驿。
    山东→安徽寿县
    晚清时,有一支吉氏族人从山东迁徙至安徽寿县戴集,并取其居住地名“鲁户”。(吉大同留言)

    综上所述,清代吉氏族人的迁徙面广而量大,迁徙的原因也比较复杂,由于我们收集到的资料有限,上述介绍只是一个大概,不全面之处还有待于进一步补充和完善。

    (2008年8月吉家林收集整理)


作者:吉家林 (2007/8/19 9:17:02)   回复此贴
  回复:历史上吉氏族人迁徙路线图(五张图) 第 12 楼

我是湖南浏阳人,希望有机会和各地吉姓家门交流:有QQ者请加入“中华吉氏交流群:62074783”我的QQ号码是531034222有空多交流啊。。。

作者:121.15.68.* (2008/5/20 12:17:24)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15 每页5条 当前1/3页 [1] [2] [3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8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8)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吉氏论坛  执行时间:4,543.0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吉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