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吉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吉氏论坛 >> 吉氏源流 >> 浏览主题 版主:吉世芳
 
 吉氏族谱   吉氏商贸   吉氏新闻   吉氏源流   吉氏分布   吉氏人物   吉氏音像   吉氏文化  全部分类
  主 题: 中华吉(姞)姓源流考 已阅:10112 / 回复:15(楼主)


                                        中华吉(姞)姓源流考

    “吉姓”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姓氏,大约起源于上古“五帝”时期,后成为“宋代百家姓”和“当代万家姓”之一。而与“吉姓”相关联的“姞姓”则是上古黄帝部族联盟“十二姓”之一,“三代”(夏商周)后逐渐被“吉姓氏”及“姞姓分支的一些氏”所取代。为使当今吉氏族人在寻根问祖时能知根晓底,在编修家谱时能知源晓流,特对“吉姓”和“姞姓”的源流作如下之考证:
    一、吉姓来源考
    吉姓的来源较多,现按历代文献资料产生时间先后的顺序,从六个方面来考证其来源。
    (一)吉姓出自姞姓
    [西周—春秋]《诗经•小雅•都人士》:“彼君子女,谓之尹吉。”[东汉]郑玄《毛诗笺》注:“吉读为姞,尹氏、姞氏,周室婚姻之旧姓也;人见都人家女,咸谓之尹氏、吉氏之女,言有礼法。”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说“吉氏出自姞姓,黄帝裔孙伯鯈封于南燕,赐姓曰姞,后改为吉。”
    [南宋]王应麟《玉海•姓氏急救篇》:“吉氏,唐世系表出自姞姓南燕,后改为吉。”
    [南宋]郑樵《通志•氏族略》:“吉氏,或云黄帝之裔伯鯈之后。”
    溯其源头,今按《诗经》“尹吉”之说来考证“吉姓”之根源:
    1、“吉姓”来源于周室婚姻旧姓中的“姞姓”,到了西周末年时,“都人士”中的“姞姓”族人已省略其姓的“女”旁而改为“吉姓”了。
    2、“都人士”指西周时居住在都城镐京(今陕西长安县西北)有身份的士族,既然“都人士”咸谓“尹吉”,故当时的“镐京”乃系“吉姓”族人的聚居邑。
    (二)黄帝裔孙有吉光
    [战国—西汉]《山海经•海内经》:“帝俊生禺号,禺号生淫梁,淫梁生番禺,是始为舟。番禺生奚仲,奚仲生吉光,吉光是始以木为车。”按詹招琳《中华姓氏源流通谱》中所列“黄帝世系”,黄帝与他的四妻鬼方氏(嫫母)共生八子,其中长子为苍林、次子为禺阳,禺阳之系为:黄帝→禺阳→禺号→禺京→番禺→奚仲→吉光。由此可见,黄帝裔孙有吉光。
    按照今人考证:
    1、传说中的“吉光”乃是一个部族,该部族历史悠久,系中国上古时“黄帝部族联盟”的成员。
    2、“吉光部族”人早在“番禺”之时就学会了造船,他们当生活于黄河流域。
    3、东晋葛洪的《抱朴子•对俗》认为,“吉光”乃神马名,成语“吉光片羽”即因此而来。由此可见,“吉光部族”人当以“神马”为图腾,故“奚仲”当为“騱仲”。这就是说,“吉光部族”人早在“騱仲”之时,就已开始捕获野马并驯养骏马了,他们是中国古代山西、陕西黄河沿岸的一个游牧部族。
    4、到了“吉光”之时,该部族人又发明了车辆,他们开始以木造车并用其驯养的骏马来拉车。由此可见,上古的“吉光部族”人是水陆交通工具——木船和马车的最早发明者。
    5、另按《姓源》记载,商代之时有个“吉方国”系侯爵国,其故城在今山西临汾吉县以西,其子孙以国为姓氏。由此推测,这个以“吉”为姓氏的商代侯爵国可能就是上古时“吉光部族”的后裔所建。传说商纣王时的太师闻仲有个门将叫吉立,这个吉立可能就是吉国人。又传说到商代以后,这个“吉方国”已不再存在,其后裔中有人为避仇人迫害,又从吉县一带迁徙到其它地方居住了。
    (三)夏初东部地区有吉氏
    [魏晋]皇甫谧《帝王世纪》:“羿学射于吉甫。”
    古代文献中的羿又称“后羿、夷羿”。羿有两种身份:一种是民间传说,他是上古帝尧时射落天上九个太阳的天神;另一种是历史记载,他是夏代初期与“华夏部族集团”(即“夏王朝”)争霸之“东夷部族集团”中“有穷氏族”的首领。古代历史文献对“夷羿”的记载如下:
    屈原《楚辞•天问》:“帝降夷羿,革孽夏民。”
    《竹书纪年》:“夏帝太康元年,羿入居斟鄩。夏帝相八年,寒浞杀羿。”
    《通鉴外记》注:“夏十七君,十四世,通羿、浞四百三十二年。”
    按古代文献记载,羿的“有穷氏族”与“夏王朝”争霸前居住于“穷石”(见《左传•襄公四年》)。穷石在哪里?按《晋地通纪》之说在今河南孟县西,按《路史》之说在今安徽霍丘西南,按《水经•河水注》之说在今山东德州南。
    今人认为:羿入居夏王朝的都城“斟鄩”前居于“穷石”,因为羿是“东夷部族集团”中“有穷氏族”的首领,那么,“穷石”当在东部地区,很可能是鲁皖一带。既然当初“羿学射于吉甫”,那么,教羿学射的吉甫当系“东夷部族集团”中鲁皖一带的“吉姓氏”族人。由此可见,夏代初期,在“东夷部族集团”中也有“吉氏”族人。


作者:吉家林 (2007/2/3 15:47:42)   回复此贴
  回复:中华吉(姞)姓源流考 第 8 楼


                                  上古的吉方、吉光与吉国

    在出土的古代甲骨中刻有字(见附图)。对于这个古老的甲骨文字符,有人辨作“基方”、“旨方”,而著名专家学者马叙伦先生则辨读为“吉方”,系“吉”和“方”的合体字。在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商时期全图”上,就可以看到“吉方”和“基方”、“旨方”的古地名(见附图)。按《中国历史地图集》所标上古“吉方”的位置,乃在汾水之西、黄河之旁的今山西吉县一带。
按《山海经•海内经》、葛洪《抱朴子•对俗》、《瑞应图》等古代文献之说,在上古“吉方”这块地方曾经生活、蕃衍着一个从事狩猎的氏族,族人特别善于捕捉猛烈的野马;由于他们狩猎的经验丰富,捕杀猎物的本领高超,因而食用自给有余,族人就将所捕捉到的活野马驯养成来似飙风、去如闪电的骏马,并命其名曰“吉光神马”。于是,后人就将上古“吉方”之地的这个狩猎氏族称之为“吉光氏族”。吉光氏族人不仅学会了驯野马,还最早发明了交通工具——船和车。他们锯砍下参天大树,用大树的木材制作出木船和木车,并用驯养的骏马来拉车。由此可见,吉光氏族对中华文明的巨大贡献是功不可没的。
    《山海经•海内经》:“帝俊生禺号,禺号生淫梁,淫梁生番禺,是始为舟。番禺生奚仲,奚仲生吉光,吉光是始以木为车。”今人考证后认为,《山海经•海内经》中所说的“帝俊”泛指上古帝王,有时指黄帝、有时指少昊(少皞)、有时指帝舜、有时指帝喾等。上述一段中所说的“帝俊”,指的是黄帝。
    按古代《国语》、《史记》和相关姓氏谱牒资料记述,黄帝有四个妻子,她们分别是西陵氏(嫘祖)、方雷氏(女节)、彤鱼氏和鬼方氏(嫫母),黄帝与他的四个妻子一共生了25个儿子。按詹招琳《中华姓氏源流通谱》中所列“黄帝世系”,黄帝与他的四妻鬼方氏(嫫母)生了八个儿子,长子为苍林,次子为禺阳……其中,禺阳之系为:黄帝(即《山海经》中所说的“帝俊”)→禺阳→禺号→禺京(即《山海经》中所说的“淫梁”)→番禺→奚仲→吉光。
由此可见,“吉光”既是我们吉氏族人的老祖先,也是黄帝的裔孙。黄帝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他的生日是农历三月初三,每年的这一天,海峡两岸及海外的华人华侨都要公祭黄帝,我们吉氏一族也不能例外,因为黄帝也是我们吉氏族人的始祖啊!
    按《姓源》之说,“吉方”之地吉光氏族的后裔,到商代之时已发展成为一个侯爵方国,名叫“吉国”,国人以“吉”为姓。传说商纣王的太师闻仲有个门将叫吉立,这个吉立可能就是吉国人。后来,吉国被其他诸侯国所兼并,该国的吉氏后裔要么继续在这里居住,要么迁居到其他地方去了。到了隋代,这里是吉昌县,唐代改为吉乡县,金代又升为吉州,如今则是山西省的吉县。在吉县之北有吉山,再往北是永和县,在永和县东北35里处则有佶北山,这些地名都与吉姓相关联。正因如此,今人认为,上古的“吉方”(今山西吉县一带)是中华吉氏的发源地之一。
    (吉世芳、吉家林;相关图片省略)


作者:吉家林 (2008/6/8 9:24:03)   回复此贴
  回复:中华吉(姞)姓源流考 第 9 楼


                                          上古之姞姓

    中华吉氏的主要来源之一是“吉氏出自姞姓”,这个姞姓是上古之姓,如今已无人姓姞了。现将上古之姞姓简述如下:
    一、姞姓的由来
    1、姞姓是上古黄帝族“十二姓”之一
    《国语•晋语》:“凡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依’是也。唯玄嚣与夷鼓同为己姓,青阳与苍林同为姬姓,是则十四人为十二姓。”韦昭注:“得姓以德居官,而初赐之姓十四人,而内二人为姬、二人为己,故十二姓。”
    《史记•五帝本纪》:“黄帝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
    《青山彭氏敦睦谱•宗系》:“黄帝生二十五子,依序为:娶西陵氏(嫘祖),生昌意、玄嚣、酉、祁、冯夷、滕等六子;娶方雷氏(女节),生龙苗、箴、荀、任、清、采等六子;娶彤鱼氏,生夷鼓、缙云、乔伯、姞、僖等五子;娶鬼方氏(嫫母),生苍林、青阳、儇、詹人、依、禺、累祖﹑白民等八子。一女曰女华。”
按上述史书、文献、谱牒之说,上古时的黄帝有25个儿子,其中有功德的14个,这14个儿子得到了12个姓,其中就有一个是姞姓。由此可见,姞姓是上古黄帝族“十二姓”之一。
    2、黄帝的姞姓儿子
    按《青山彭氏敦睦谱•宗系》之说,黄帝的姞姓儿子是其三妻“彤鱼氏”所生。有人要问:黄帝姓“姬”,他的一个儿子怎么会姓“姞”呢?
    原来,远古先民是没有姓氏的,直到六七千年前的母系氏族社会时期,才开始有部落的名称,但那时还不曾出现文字,部落的名称只能靠口头传说下来。到了上古炎黄时代,逐渐有了“从女生”的古姓,如炎帝族居住在姜水一带,故炎帝为“姜”姓;黄帝族居住在姬水一带,故黄帝为“姬”姓。至商周以后,姓氏作为人的族别等需要,逐步成熟也逐渐增多起来,如以国为氏、以官为氏、以封地为氏、以谥号为氏、以职为氏、以物为氏、以兽鸟名为氏,等等。
    黄帝族曾与蚩尤族争霸中原,结果是黄帝族打败了蚩尤族,并在中原地区建立了黄帝部落联盟,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逐鹿中原”。黄帝入主中原后,便通过“赐姓封地”来犒赏有功德的部下和自己的儿子们,这就是《左传•隐公八年》中所说的“胙之土而命之氏”。黄帝虽然很喜欢他的儿子们,但他并没有对所有的儿子都赐姓封地,而是论功行赏,只对25个儿子中有功德的14个赐了12个姓,这就是《史记•五帝本纪》中所说的“黄帝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
    3、黄帝的姞姓臣子
    按《世本》、《玉篇》等古文献记述,黄帝部下有位叫“雍父”的大臣,这个雍父也受到了黄帝“赐姓封地”的犒赏,得到了姞姓并被封于雍地,建立了姞姓雍国。按今人考证,上古姞姓雍国的地理位置在我国西部地区雍山、雍水一带。雍山在今陕西凤翔县西北,山下有雍水,雍水东流经岐山、扶风、武功,会武水入渭河。
    有人要问:这个雍父凭什么能得到黄帝的赐封呢?雍父也是因为有大功德才得到黄帝赐封的。按范文澜《中国通史》记述,黄帝族在入主中原之前曾居住在涿鹿地方的山湾里,过着往来不定迁徙无常的游牧生活,定居中原后才结束游牧而转入农耕,开始种植五谷食粮,从而使整个部族联盟得以安居乐业。雍父身为黄帝之臣,他最大的功劳就是急农耕族民众之所需,最早发明了舂(或臼)。有了舂(或臼)就能加工五谷杂粮,从而增进了粮食的食用价值。食不厌精,正如我们今天离不开米厂和面粉厂一样,舂(或臼)也是古人须臾不可缺少的粮食加工工具。由此可见,姞姓雍父对中华文明的贡献同样功不可没。
    按《史记》、《汉书》等文献记载,黄帝曾到姞姓雍父的封地(雍山、雍水)郊祭天帝,并在此地住了三个月,由此也可看出黄帝对雍父的信任和器重。由于黄帝开创的先例,秦、汉两代帝王都把雍地作为祭天的圣地。
    4、黄帝的姞姓裔孙
    按《诗经》、《左传》等古经史文献记述,上古姞姓是黄帝所赐之姓,有个姞姓古南燕国春秋时见传,其开国君主姞伯鯈是黄帝的裔孙。古南燕国所在地在今河南延津县东北——汲县以西,具体位置在延津县东北45里处,小地名“城上”。


作者:吉家林 (2008/6/8 9:25:43)   回复此贴
  回复:中华吉(姞)姓源流考 第 10 楼


    二、姞姓的分支
    范文澜在《中国通史》中说:“所谓得姓,大概是子孙蕃衍,建立起新的氏族来。”姞姓是上古之姓,得姓后即被“胙之土而命之氏”,从而建立起“姞姓氏族”。
    上古时有姓有氏,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按《诗经》、《左传》、《史记》、《汉书》、《潜夫论》、《风俗通义》、《玉篇》、《广韵》和李学勤《中华姓氏谱》等古今文献记载,随着“姞姓氏族”的子孙蕃衍,其后裔在上古“五帝”和夏商周“三代”之时,又被赐封或新建了一些以“姞”为姓的古方国,从而形成若干“姞姓分支”。
    以“姞”为姓的古方国有:雍国(上古时在陕西凤翔西北雍水边,尧舜时东迁至河南洛阳东北,夏初时部分族人迁居河南杞县,商初又北迁至河南浚县)、南燕国(今河南延津东北——汲县西)、鄂国(先在河南,西周之初时迁徙湖北鄂城)、密须国(今甘肃灵台西一带泾水上游)、阚国(今山东嘉祥北)、光国(先在河南东部,后迁河南光山)、杞国(今河南杞县)、杨国(今山西洪洞坊堆——永凝堡一带)、偪国、郅国等。“姞姓分支”则有:姞姓雍氏(上古时制作臼或舂)、姞姓燕氏(黄帝的裔孙)、姞姓鄂氏、姞姓密须氏(密氏、须氏)、姞姓阚氏、姞姓严氏、姞姓光氏、姞姓羊氏、姞姓杨氏(西周时制作“杨姞壶”等青铜器)、姞姓孔氏、姞姓尹氏、姞姓蔡氏、姞姓鲁氏、姞姓允氏、姞姓断氏、姞姓敦氏、姞姓偪氏、姞姓郅氏、姞姓虽氏等。
    三、姞姓后改为吉
    按《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玉海•姓氏急救篇》、《通志•氏族略》等史书文献和较多的《吉氏族谱》记述:吉氏出自姞姓,黄帝裔孙伯鯈封于南燕,赐姓曰姞,后改为吉。
姞姓的后代为何要“改姞为吉”呢?
    《说文》:“姓,人所生也。从女、从生。”上古之姓多“从女”,如“姬、姜、姞、妊、姒、嬴、妘、婤、嫪、妫、嫣、媛、姚、媿、娲、婢、妃、好、媙”等,这些“从女”之姓大多起源于5000多年前的母系氏族社会。在母系氏族社会中族人多随母姓,例如上古帝舜的母亲为姚姓,帝舜也随之而姓姚,号有虞氏。父系氏族社会建立以后,族人多随父姓,至今人们还是随父姓的多。随着父系社会的兴盛,赐姓、起姓“从女”的惯例就无以为继了。按专家学者考证,自夏代(约公元前21世纪——约公元前16世纪)以来,就未再增添过“从女”之姓。至于原先的“从女”之姓,有的至今仍保持原状,如“姬(黄帝的姓)、姜(炎帝的姓)、姚(帝舜的姓)”等;有的去掉了女旁,如“姞、妘、婤、好”等;有的则换成了其他偏旁或部首,如“媿、妊、嫪、嫣”等;还有的则逐步退出了姓氏舞台。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姞姓”的一些后代就去掉其姓的女旁而改为“吉姓”了。
    (吉家林  2007年6月)

作者:吉家林 (2008/6/8 9:26:42)   回复此贴
  回复:中华吉(姞)姓源流考 第 11 楼


                                    历史上的几个姞姓古方国
    一、上古姞姓南燕国
    古南燕国的始祖姞伯鯈,是轩辕黄帝的裔孙。姞伯鯈所立之南燕国,地在今河南延津县东北45里处,小地名“城上”。此南燕国与姬召公后代的北燕国不同,北燕国姬姓,其地在河北、辽东,原称郾国。姞姓南燕国是个小国,发祥地在浚水河畔。唐代著名古籍专家、学者孔颖达(574-648)解释说:“南燕国,姞姓,黄帝之后也。小国无世家,不知其君号谥。”
    这个姞姓燕国,在古籍上已发现有如下几款记载:
    《左传•隐公五年》(公元前718年):“卫人以燕师伐郑。”说的就是卫国人用姞姓燕国的军队去攻打郑国。
    《左传•宣公三年》(公元前606年)记载:郑文公娶了姞姓燕国的女子“燕姞”,梦见燕国开国国君姞伯鯈以天使身份赠给兰花,“燕姞”就生了个儿子,取名为“子兰”,成为后来的郑国国君郑穆公。“梦兰之喜”,就成了喜得贵子的吉祥话,一直流传到现代。
《左传•宣公三年》还记载:石癸曰:“吾闻姬、姞耦,其子孙必蕃。姞,吉人也,后稷之元妃也。今公子兰,姞甥也;天或启之,必将为君,其后必蕃。”这段话的意思是:我听说姬、姞两姓联婚结为配偶,他们的子孙一定繁衍昌盛。姓姞的人,是吉祥的人。姬姓始祖后稷的正妻,就是姞姓的女子。如今郑子兰是姞姓的外甥,或许是上天要是他光大,他一定会成为郑国的国君,他的后代必然也会繁衍昌盛的。
    《诗经•大雅•韩奕》记载:韩(此韩国是周成王之弟的封国,地在山西河津县东北,西周春秋未被晋国所并,与后来战国时期的韩国不同)姞两姓,按周宣王的指令联婚,姞蹶父隆重嫁女(蹶,读Gui,“贵”。意为“快速”。不读“缺”)。这首诗说的是:韩侯进京朝拜周宣王,得到很多嘉奖并扩大了封地,还受命与宣王的外甥女完婚。此女是“汾王之甥,蹶父之子”。汾假借为坟,大也。意思就是:她是大王(周宣王)的外甥女,是姞蹶父的女儿。韩侯离京时,宣王又指派“显父”即大臣兮甲吉甫隆重饯行。韩侯归国后,即到燕国迎娶。“百两彭彭,八鸾锵锵,不(读‘丕’,Pi,意为大也)显其光。诸娣从之,祁祁如云。”意思是:迎亲的场面极为隆重热闹,车马喧嚣,锣鼓喧天,大显其荣耀,送嫁的姑娘姐妹众多,漂漂亮亮,如云如彩。这首诗还说到:“蹶父孔武,靡国不到。为韩姞相攸,莫如韩乐。”意思是:姞蹶父高大威武,步履矫健,没有那个城邦(当时称“国”)没有去过,为女儿选夫君,选上韩侯最乐意。
《诗经•大雅•韩奕》还记载:“溥彼韩城,燕师所完”。意思是:高大、雄伟的韩国都城,是姞姓燕国的军队帮助建筑起来的。
    二、上古姞姓雍国
    上古姞姓雍国,起源于陕西的雍山、雍水(雍河)。雍山在今陕西凤翔县西北。该山下有雍水。雍水东流经岐山、扶风、武功,会武水入渭河。此雍山、雍水,为姞姓雍部落的发源地。
    《广韵》引《世本》云:“雍父作舂,黄帝臣也”。《玉编》云:“雍父作臼”。这个“雍父”,即姞姓的一支,为黄帝之后裔,在黄帝部落中担任重要职务。他发明臼、舂,从而增进了五谷的食用价值。“雍父”居住地被称为雍山、雍水,“雍父”的后裔在唐虞时代东迁河南。原雍地后来演变成《禹贡》九州之一的雍州,可见雍部落在当时是颇为强大的。由于雍父居雍山、雍水,轩辕黄帝曾在此地郊祭天帝,并在此地住了三个月(见司马迁《史记•封禅书》),后来秦迁都于雍,又设立“五畤”(读“至”),成为秦、汉时代祭祀天帝的圣地。《汉书•郊祀志》解释:“祭五帝于雍畤,在山上四望,不见四方,故曰雍畤。”《汉书•冯衍传》云:“涉雍畤 而逍遥兮,超洛阳而不返”。

作者:吉家林 (2008/6/8 9:28:19)   回复此贴
  回复:中华吉(姞)姓源流考 第 12 楼


    姞姓雍部落东迁至河南后,曾居洛阳东北二十里处,该地地名因此叫“雍氏”,河南阳翟县东北有“雍氏城”。到夏代初年,姞姓雍国有部分族人迁居雍梁,后再迁雍丘(河南杞县)。到商代初年,雍人已北迁至浚县,在该县西南的雍榆、雍水一带定居。在出土文物商代甲骨文中,有不少关于雍国的记载。如:“勿于雍”(此乃卜词,意为:不要去雍);“雍臣”(此为记事:雍君来朝拜商王);“于雍无灾”(此为卜词:去雍没有什么不吉利的);“于雍往”(此为记事:出发到雍去);“田雍往来获鹿二”(此为记事,意思是:商王到雍国去进行田猎活动,获得两只鹿),等等。这些甲骨文的内容都说明了,雍距离商不远,两者关系密切,来往频繁,雍国是商的臣属。另据史料记载,商王武丁还把他的儿子封在姞姓雍人所居之地,称为“子雍”,故地在河南沁阳县东北。周灭商时,姞姓雍国仍然与其亲族南燕、光国同时存在。
    1974年12月,在陕西扶风县北桥村的雍水之滨,出土《伯吉父鼎》、《伯吉父簋》(簋,读“轨”,盛食物用的圆形、圈足器物,盛行于商、周时代),为西周铜器文物,说明西周以后仍有姞姓族人居住于此地。《伯吉父鼎》铸有铭文云:“唯十又二月初吉,伯吉父作毅尊鼎,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又有同时代的铜器文物《善夫吉父鬲》(鬲,读“历”,古代鼎的一种,鼎足空心),其铭文为:“善夫吉父作京姬尊鬲,其子子孙孙永宝用。”善夫即膳夫,为周王掌管御厨的官,此“吉父”是国君吉伯之亲族,他娶了姬姓京国的女子为妻,所以就铸了个“尊鬲”,来表示庆贺和纪念,并留给“子子孙孙永宝用”。这些出土文物的铜器铭文说明了,当时姞姓雍人也称为吉氏。
    姞姓雍人的另一支,在周代于河南浚县之雍城所立之雍国,春秋中期为卫国所并,其后人在卫任大夫,其中部分后人又成为孔氏。当时卫国的孔圉、孔悝等,就是姞姓后人。
    三、夏商时期的姞姓鄂国
    夏商时期,有一个姞姓鄂国,故址在河南南阳市北。在商朝后期(距今约3200年),鄂国国君姞崇禹被尊为南伯侯,在朝中为大臣,与西伯姬昌、九侯并列为“三公”。商纣王娶了九侯之女为妃,但九侯之女性情端庄,不愿同纣王一起做荒唐无耻的事情,纣王就杀害了九侯父女,还把九侯做成肉酱。南伯姞  崇禹反对暴虐,同情九侯,便同纣王据理力争,结果触怒了纣王,也被纣王杀死,并腊成肉干(见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商纣王荒唐无耻,不听忠言,残杀贤良,终于走向灭亡。这个姞姓鄂国,一直存在到春秋末年,在《左传》中仍有记载,存在时间超过八百年。
    姞姓鄂国迁徙较多。根据国家正式发行的《历史地图册》,该国原在河南,后迁山西汾河一带,再迁湖北,是湖北鄂州及湖北简称“鄂”之来源。

作者:吉家林 (2008/6/8 9:29:14)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11 每页5条 当前1/3页 [1] [2] [3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3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吉氏论坛  执行时间:835.9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吉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